- 龚炜梁;文浪;蔡燕煌;姜晗;陶剑铭;林应斌;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ylene, PVDF-HFP)基聚合物电解质存在室温离子电导率较低且与锂金属界面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这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为此,将具有弹性和粘性的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e oxide),PEO)掺入PVDF-HFP基电解质中,以改善其离子传导和与电极间的界面相容性。PVDF-HFP与PEO以质量比为3∶1混合的电解质在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5.618×10~(-4) S·cm~(-1))和锂离子迁移数(0.403)最高。基于该电解质组装的锂-锂对称电池可在0.10 mA·cm~(-2)和25℃的条件下稳定电镀-剥离长达650 h。基于该电解质组装的以LiCoO_2为正极、锂为负极的全电池在0.2 C倍率下循环50次后仍具有115.9 mA·h·g~(-1)的比容量。
2025年01期 v.41;No.201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0K] [下载次数:446 ] |[阅读次数:1 ] - 陈心莹;李嘉庆;朱文政;冯倩;黄志高;
采用水热法结合退火工艺制备了NiCoO_2@氟化碳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经过100次循环后NiCoO_2@氟化碳复合材料的可逆比容量仍保持在663.8 mA·h·g~(-1),显著高于NiCoO_2的482.8 mA·h·g~(-1)。该复合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功于氟化碳的包覆作用。氟化碳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导电网络,可以促进锂离子和电子的传输动力学,还通过引入碳缺陷,提供了更多活性位点,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比容量。这项研究为制备具有良好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一种设计策略。
2025年01期 v.41;No.201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120 ] |[阅读次数:1 ] - 沈钦龙;杨洪钦;
现有压电振子采用瞬态冲击振动方式能获得较大的初始动能,但其结构复杂,且在连续瞬态冲击下难以实现一阶共振,无法获得最佳振幅和输出功率。提出一种基于内多边形结构的风力瞬态冲击压电俘能方法及实现装置,该装置在一定风速下能连续发生一阶共振获得高输出性能,有利于改变无线网络节点传感器的供电方式以及提升传感器使用便捷性。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在风速为17.0 m·s~(-1)时,该装置能在连续瞬态冲击下产生频率为131.40 Hz的一阶振动并发生共振。实验结果表明压电俘能风力发电装置的最佳匹配负载为20 kΩ,负载最大功率可达4.73 mW。在最佳匹配负载下,该装置压电陶瓷片的功率密度达到833.68μW·cm~(-3)。与非一阶共振状态相比,负载功率至少提升了1倍,能有效满足大部分无线网络节点传感器的供能需求。
2025年01期 v.41;No.201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212 ] |[阅读次数:0 ] - 李小燕;李智广;成辉;卢顺发;吴娟;钟小剑;
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并非永久性封存,而是高度依赖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在排放、平衡、吸存之间切换。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能有效调节项目区的碳汇能力。通过从外源增汇、内源增汇和减蚀减排等3个方面分析水土保持碳汇的生态学机制,发现水土保持措施不仅能够促进土壤矿物碳泵和土壤微生物碳泵的协同效应,还可以解除单株植被的限制因子,实现生态系统新平衡,减少土壤侵蚀和碳排放,提升碳汇能力。研究细化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土保碳、减蚀减排和增绿增汇效益,为构建碳汇水土保持项目或水土保持负碳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1期 v.41;No.201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364 ] |[阅读次数:1 ] - 罗松;夏允;韩子琛;范跃新;杨柳明;
土壤微生物残体碳(microbial residue carbon, MRC)是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磷养分如何影响亚热带森林土壤MRC含量和组成还不明确。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0 g·kg~(-1))和磷添加(P,0.1 g·kg~(-1))的室内培养实验,观测磷添加后土壤氨基糖含量、化学性质以及酶活性变化,探究磷添加对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MRC含量及其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添加后,米槠天然林土壤中的pH值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的含量显著增加3.3%和23.7%,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的pH值显著增加3.9%;(2)磷添加对土壤MRC含量和组成的影响因林分类型而异,磷添加后米槠天然林土壤MRC含量及其对SOC的贡献比例分别提高了25.7%和22.4%,而对杉木林土壤MRC影响不显著;(3)相关分析发现MRC含量与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呈负相关,冗余分析结果显示DOC含量变化解释了土壤MRC含量变化的74.5%,表明磷养分主要通过影响土壤MRC的形成与分解调控土壤残体碳累积。
2025年01期 v.41;No.201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4K] [下载次数:415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