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仲璋;何毅勳;林宇光;江溥钦;唐崇惕;张天祺;熊光华;
<正> 丝虫病文献的简述和问题的提出丝虫病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各地,流行的地区极为广泛,给与人类以严重的、健康的损害与生产力的摧残,使它被列为最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由于我国南方各地的气候、雨量、湿度与气温适宜于丝虫病的广布,它成为了我国广大地区中农业生产劳动的极大障碍,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为着保障劳动人民的健康和提高农业的生产,此病急待扑灭和预防。在我国,尤其在福建省,丝虫病的研究虽有了科学上光辉的成果,但作为防治计划的参考,一些关于流行学的问题尚未明了,调查研究的工作仍感到迫切的需要。
1956年02期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0 ] - 丁汉波;
<正> 关于闽北的两棲动物虽曾经朴普氏(Pope)于1925—26年作了一些调查采集工作,但是朴氏所采集的地点,只限于南平、建瓯、建阳、崇安、及崇安县与邵武县交界的挂墩和三港一带。至于崇安县境以南地区则未有调查和采集。作者因于1940—45年在邵武前福建协和大学任教,得有机会利用课暇及假期在该地并到武夷、顺昌、洋口、南平、沙县等地作调查与采集工作,已将部分材料写成报告(丁汉波,1944,1946 a,b,1950,1951)。在这些地区中以邵武县城附近的两棲动物的调查研究,比较详尽,特别是关于它们的习性和生活史的观察。兹将其整理,希望这些材料可以作为研究福建西北高山平原地区两棲动物及他们在福建分布的参考资料。
1956年02期 3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9K] [下载次数:214 ] |[阅读次数:0 ] - 丁汉波;
一、将北京所产的6种无尾两栖类作相互杂交实验。除了狭口蛙一种没有成功外,其余5种的互相杂交可以归并于下列5类:1.能够发育成幼蟾或幼蛙者有大蟾蜍与花背蟾蜍或黑斑蛀与金线蛙的相互交配。2.发育至蝌蚪期的有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少数受精卵。3.发育至囊胚期的有哈士蟆♀X 黑班点(?)。4.只能使卵产生不规则的卵裂沟的有黑斑蛙♀X 花背蟾蜍(?)或哈士蟆(?),金线蛙♀X 大蟾蜍(?),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多数精受卵。5.没有卵裂现象的有大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花背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黑斑蛙♀X 大蟾蜍(?),金线蛙♀(?)哈士蟆(?),哈士蟆♀X 大蟾蜍(?)或花背蟾蜍(?)。二、自大蟾蜍与花背蟾蜍相互杂交得到在形熊上不同的蟾蜍,说明了大蟾蜍和花背蟾蜍的卵细胞质是不同的。虽然自相互交配所得的杂种蟾蜍的染色体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卵细胞质或其含物的不同,也能够影响它们的胚胎发育,说明了在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
1956年02期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88 ] |[阅读次数:0 ] - 林宇光;
<正> 引言带虫(Taenia)系 Pliny(A.D.25-79)建立的名称。拉丁文是带的含义。Linnaeus(1758)将所有绦虫都归纳在 Taenia 一属之内,因而在1750—1850一百年之间,学者们也广泛地应用着 Taenia 在所有的绦虫分类上。近百年来随着分类学上知识的发展,许多绦虫逐渐由此分出,建立了其他不同的目、科、属与种。目前所指的带虫系属于带虫科(Taeniidae)的一类绦虫,包括着十一个属与不及二百个种。作者在1953—55二年之间,于福州从事带虫的调在研
1956年02期 6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0 ] - 汪溥钦;
<正> 引言鼠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urinum(Tubangui 1931)]隶于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Looss,1902)寄生于鼠体,最先系由 Tubangui 氏于1931年所叙述,具有头棘45本,阴茎囊延伸至腹吸盘下半部的特点·定名为 Euparyphium murinum。其生活史亦由 Tubangui 氏于1932年在菲律滨研究报告,渠叙述鼠棘口吸虫的幼虫各期形态与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revolutum)的幼虫各期形态甚相似,除尾蚴的头棘数目不同外,无其他特点可资区别,均只有一代裂蚴时期,其第一中间宿主同系一种椎实螺[Lymnaea peregra(Müller)]。1950年吴青藜氏在广州岭南
1956年02期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35 ] |[阅读次数:0 ] - 王中方;林庆雷;金章旭;王嶽;
<正> 前文曾报告产生抗生素“23—21”的菌种和该抗生素的发酵,提取,结晶以及其物理、化学、生物性质。我们初步认为抗生素“23—21”与放线菌素有相似之处如表1。
1956年02期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0 ] - 金章旭;白毓谦;王嶽;
<正> 黄豆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其用途范围甚广,在微生物培养方面,黄豆粉、豆饼和豆芽,是制备培养基的一种良好成分,但黄豆粉和豆饼是经过乳酸杆菌在45℃酸性情况下或用胃蛋白酶在45℃下水解,而予以使用,我们曾利用我院制备豆浆时黄豆浸汁废液以培养抗生性放线菌、细菌等,结果很好,故特作此简短报告。在实验初期,用制备豆浆时黄豆浸汁废液为实验材料,后用100克洗净的黄豆在室温(25-30℃)浸于1立升自来水中,24小时,将浸出液过滤(黄豆尚可食用),于每立升浸出液中加10克蛋白胨和15克琼脂,经过一般制备培养基的操作,制成培养基备用。
1956年02期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66 ] |[阅读次数:0 ] - 王宠;
<正> 1956年3月至7月间,作者先后到福清县城以西10多公里的东张一带工作3次。发现那儿附近分布着不小的正长岩体露头。虽然在野外的时间,一共只有10余天,由于观察的面积较小,对于这个侵入岩尚得到一些认识。它们组成了整个鲤鱼山,也组成了真武殿附近峡谷及其两侧岩壁(图1)。从产状看来,当是一个走向东北的岩干:一个被切断而又被冲积层分隔了的整体;而较少可能是2条或以上各自独立的岩脉。它们侵入于附近广大分布着的火山岩系岩层中。
1956年02期 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7 ] |[阅读次数:0 ] - 余泽忠;
<正>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福建地表径流的初步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做为地理教学上和本省进行经济生产建设方面提供一些参考。研究的重点是闽江流域,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一)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简称年均流量)(二)相对流量。(是研究本省河流重点之一)(三)地表径流系数。(四)地表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五)地表径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以及最高和最小年流量的变化和水位变化的关系。(六)河流的含沙量和输沙量等及其变化。(七)本省地表径流的基本类型。
1956年02期 12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48 ] |[阅读次数:0 ] - 文焕然;
<正> 一、引言黄河流域在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情况是我国古气候上、中国自然地理上及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上未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关系黄河流域生产建设的规划也重大,作者曾于去年八月在中国地理学会宣读过的论文“汉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的初步研究”(现经修改为“文献中汉代黄河中下游的气候变迁”)一文中提出过。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研究对象上,应该从气候的各个方面着眼;在研究资料上,应该史料与自然观察相结合。因为气候的研究对象,就地区范围说,有大区域和局部的不同。本文所谓黄河中下游是指陇山以东,北山以南,太行、小五台山、西山及燕山等山脉以东、以南,秦岭、淮河以北,渤海、黄海及山东丘陵以西的地区;而太行、崤、函中亘,成为中下游的分界。就自然区域
1956年02期 15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372 ] |[阅读次数:0 ] - 林观得;
<正> 基本情况闽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地形学上重要的课题。具体事实说明闽江上下游有不同的历史发展。闽江上游的支流:建溪、富屯溪和沙漠(南平以上),在古生代末期就把闽西北和西南古生代岩层存在的地方侵蚀成为比闽江下游(南平以下)宽阔而较古老的河符面貌,特别是闽西北的建溪更为古老,但是福建东部半壁河山在侏罗——白垩纪火山岩系喷出以及花岗岩侵入以后,闽江受到很大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在白垩纪以后闽江新的开端在形成。它是白垩纪以后
1956年02期 17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122 ] |[阅读次数:0 ] - 林森藩;唐一帆;林鉴清;林雅中;
<正> 我们制图教研组为着面向中学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在组主任领导下由1955年起以全体教师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了中学制图教学直观教具的设计和绘制研究工作。二年来经过全组同志的辛勤劳动,这一工作业已初步完成。兹将研究工作过程做出小结,希望同志们多多提供意见,使我们能够进一步地改进工作。
1956年02期 18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下载次数:6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