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静;李新宇;谢伟杰;余丰毅;叶琪;刘维丽;杭桂兰;庄凌峰;罗永晋;陈庆华;
以泉州市纺织、制革、建材特色产业多源固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集聚区纺织、制革、建材特色产业固废的种类、数量、综合利用现状及途径进行研究,量化福建省集聚区内三大行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通过神经网络模拟预测集聚区固废综合利用率,将东南轻工建材产业集聚区打造为解决国内同类问题的样板,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研究显示,通过固废的梯次利用、有价提取、耦合利用构建闭合产业链,三大产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20%左右,推动集聚区内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023年05期 v.39;No.193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64 ] |[阅读次数:1 ] - 杭桂兰;庄凌峰;许静;罗永晋;
以产业共生、绿色低碳和价值链理论为指导,以泉州市鞋服石材特色产业多源固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泉州市纺织服装、制革制鞋、石材等3大产业的分布、产废特点和绿色价值链构成框架,提出了鞋服、石材特色产业集聚区3大行业的多源固废的资源化耦合利用,产业的共生绿色价值链提升的技术策略和政策建议.
2023年05期 v.39;No.193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0K] [下载次数:284 ] |[阅读次数:1 ] - 罗立滨;陈溶;连雨欣;肖荔人;孙晓丽;
废旧纺织品来源多样、性状品质差异大、含有难分离的染料和混杂分子,回收利用率低且多降级利用.为提高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率,开发了废旧聚酯纺织品原位增黏-熔融纺丝技术制备纤维源再生聚酯颗粒和再生纤维.结果表明,经过原位反应获得的纤维源聚酯再生颗粒替代聚酯瓶片,质量分数在30%以下时,对共混样品复数黏度影响不大.基于此,设计了工艺路线实现了30%纤维源聚酯再生颗粒替代回收瓶片生产再生涤纶低弹丝,性能满足国家标准.提供了从纤维到纤维的高值利用途径,为构建废旧纺织品循环体系提供支撑.
2023年05期 v.39;No.193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353 ] |[阅读次数:0 ] - 李新宇;许静;谢伟杰;刘维丽;余丰毅;孙晓丽;罗永晋;陈庆华;
采用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建材不仅能够提高废聚酯的回收利用率,还能减少建材生产成本.将全生命周期理论纳入水泥基建材生产过程的成本分析,对材料生产的全过程费用进行拆分,梳理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清单,以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建材为实际算例,通过对比分析玻璃纤维水泥基建材和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建材,测算出较为经济的绿色建材生产技术,为绿色建材生产打下坚实基础.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相对降低了材料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采用聚丙烯纤维作为增强剂,使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降低了13%.
2023年05期 v.39;No.193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241 ] |[阅读次数:0 ] - 区菊花;李建成;黄宝铨;张新星;杨锐;孔振兴;戴子林;
高效利用石材加工废料和轻纺产业固废是实现轻工建材行业固废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对石材加工废料及轻纺产业产生的纤维废料的利用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企业的相关生产实例介绍了石材和纤维废料高效耦合的技术方案.提出了天然石材加工废料耦合纤维废料制备有机人造石的新途径:用8%纤维源不饱和树脂耦合30%石材加工废料制备的再生人造石,其抗压强度达到135.8 MPa,弯曲强度28.0 MPa,高于人造岗石国标技术要求的力学标准.实践生产中利用石材加工废颗粒料与废粉料部分替代骨料和粉料,以废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替代玻纤制备无机建材,成本下降11%以上.
2023年05期 v.39;No.193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94 ] |[阅读次数:2 ] - 叶聪贤;毛婧芸;陈庆华;薛珲;
探究了水力碎浆过程中材料质量分数、搅拌时间、搅拌速率和温度等因素对纸纤维分离率的影响,并在碎浆体系中引入了表面活性剂、无机盐和无机碱3类活性介质.结果表明,添加活性介质后,纸纤维分离率提高了7.31%~38.80%,长纤维比例提高了11%.其中,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使用效果最好.
2023年05期 v.39;No.193 42-4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8K] [下载次数:77 ] |[阅读次数:0 ] - 翁榆芳;吕源财;刘以凡;林春香;叶晓霞;刘明华;
利用生物质生产生物燃料或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生产替代化石产品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当前生物质的利用率较低.催化技术的进步在提高生物质转化技术的竞争力方面起着核心作用,但催化剂的稳定性仍是亟须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相比,生物质转化过程受到了生物质原料特性的制约,导致催化剂以不同的方式失活.对近年来生物质转化过程的热催化领域中催化剂失活及缓解失活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由生物质原料特性而引起的非均相催化剂失活机制,从催化剂的水热失活、积炭失活和中毒失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缓解催化剂失活及再生催化剂的措施.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以期为更合理地设计催化剂和生物质转化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5期 v.39;No.193 5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0K] [下载次数:274 ] |[阅读次数:0 ] - 陈达荃;王强;张琦琦;周婷;李一楠;庄星辉;党牛;
以福建省为例,立足县域主体功能区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构建差异化指标体系,运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easure-undesirable, SBM)模型与Meta-frontier模型测算各县级单元2000—2017年期间碳排放效率,并基于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框架揭示不同主体功能类型区的碳排放时空演变格局,结果显示:(1)不同指标体系影响碳排放效率测度的客观性与有效性,有必要根据功能区特点差异化分配指标;(2)2012年后全省碳排放效率有所回升,其中,以开发功能为主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明显高于以保护功能为主地区;(3)相对于保护功能为主地区,开发功能为主地区碳排放效率局部空间更趋于稳定,受其邻域的影响程度更小,更倾向于高水平集聚;(4)碳排放效率正向协同增长的县级行政单元与碳排放效率高值地区、空间结构稳定地区基本吻合,且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主要集中在中部、西部保护功能为主地区及沿海开发功能为主地区.
2023年05期 v.39;No.193 6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2K] [下载次数:517 ] |[阅读次数:0 ] - 陈潇;陈奕霖;甘晖;杜德胜;孙晓丽;
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获取2000—2020年福建省县级碳排放量数据,从《福建省统计年鉴》等获取福建省县级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基于GIS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等方法,开展2000—2020年福建省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分析,构建县级碳排放量、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公路密度、人口总量、城镇化率的面板模型.结果表明,2000—2020年福建省碳排放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11年起增长速度变缓,其空间特征为闽东南方向碳排放量水平较高,闽西北方向碳排放量较低,碳排放量中心位于东南部.碳排放量的增加依次由第二产业增加值、城镇化率、人口总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公路密度、进出口总额六要素拉动.碳排放量呈现与第一产业发展负相关的表象,分析认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通过发展第一产业持续降低碳排放量的潜力有限.提出进一步均衡福建东西部发展、持续加强节能制度和能力建设、优化能源结构的建议.
2023年05期 v.39;No.193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3K] [下载次数:654 ] |[阅读次数:0 ] - 陈钊龙;王强;王珍珍;
为探究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碳减排决策的影响,从数字技术应用角度构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数字技术应用对政府市场监管、企业碳减排和消费者低碳产品购买均衡策略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政府是否采取市场监管策略取决于税收情况,当税收大于监管成本时,政府选择市场监管;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策略相对于政府监管策略来说是影响企业生产低碳产品更为重要的因素;数字技术应用提高了消费者绿色信任,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快了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收敛速度,促进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并由此推动企业减排意愿.基于此,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低碳宣传,提升消费者低碳意识.同时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损耗,提升消费者绿色信任,推进经济社会生活高质量发展.
2023年05期 v.39;No.193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2K] [下载次数:33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