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子篮球队后卫线的弱势分析与应对策略Analysis on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Male Basketball Guard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黄松峰;施文忠;
摘要(Abstract):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比较等研究方法,从综合能力、核心能力与核心后卫3个层面,对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后卫群体的弱势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男篮后卫群体在综合能力上有3个指标(得分、助攻与抢断)与世界强队优秀后卫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卫队员缺少个人绝活,强对抗下得分硬实力不足,战术组织缺少技术支撑,攻防强度不对等,是造成中国男篮后卫群体与世界强队后卫群体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建议中国男篮改变以高度为标准的择人模式,突出得分、攻击性防守与技战术能力在后卫培养中的地位,打造具有"快、准、灵"技术风格兼具个人绝活的后卫线.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男篮;后卫群体;弱势;分析;对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黄松峰;施文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黄松峰.中国男篮后卫群体的弱势效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2):97-100.
- [2]范民运,赵志强,赵强伟.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进攻能力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563-1565.
- [3]盛绍增,朱礼恒,郭倩,等.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子篮球队进攻区域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21-24.
- [4]魏刚.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进攻能力的分析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09,26(2):223-235.
- [5]练碧贞,陈金英,李占平.CBA运动员力量训练安排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05-106.
- [6]刘新征,蒋纯金,赵志明.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111-113.
- [7]邓忠伟.中国男篮后卫队员竞技因子模型及特征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7(24):22-23.
- [8]孙欢.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 [9]田玉军,李鹤州.关于我国篮球青少年核心后卫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4):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