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时代中国的柑桔荔枝地理分布大势之史料来初步推断当时黄河中下游南部的常年气候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ITRUS AND LITCHI TREES IN CHIN AND HAN DYNASTIES AS BASES FOR PRESUMPTION OF THE NORMAL CLIMATE IN THOSE PERIODS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ER HWANG HO REGION
文焕然;
摘要(Abstract):
<正> 一、引言黄河流域在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情况是我国古气候上、中国自然地理上及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上未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关系黄河流域生产建设的规划也重大,作者曾于去年八月在中国地理学会宣读过的论文“汉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的初步研究”(现经修改为“文献中汉代黄河中下游的气候变迁”)一文中提出过。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研究对象上,应该从气候的各个方面着眼;在研究资料上,应该史料与自然观察相结合。因为气候的研究对象,就地区范围说,有大区域和局部的不同。本文所谓黄河中下游是指陇山以东,北山以南,太行、小五台山、西山及燕山等山脉以东、以南,秦岭、淮河以北,渤海、黄海及山东丘陵以西的地区;而太行、崤、函中亘,成为中下游的分界。就自然区域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文焕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文焕然“汉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的初步研究”,中国地理学会学术报告会结合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1956年8月油印本。
- [2] 科斯晋原著,杜瀹聪、白汝娴、秦耀祖、方肇清合译,“气象学与气候学原理”,下册,页321-322,1953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
- [3] 陈培坤、陈文训、吴惠、“福建柑桔”,1954年11月28日福建日报)。
- [4] 见胡著“中国柑桔栽培之历史与分布”,中华农学会报126和127合期,1934年8月中华农学会出版
- [5] 关于现代河南、山东栽培柑桔的情况,作者已分别函托李式金先生、余生初同志在调查中。
- [7] 陈文训先生面告作者。
- [8] 广东明年计划生产80万立方公尺木材,南方日报,1654年10月4日第二页。(陈文训先生供给)
- [9] 据作者1956年夏季赴京开会的旅途观察和访问。又据1956年10月23日雷明德先生回信,就目前所知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尚无人种植荔枝。又据北大王恩涌先生于1956年11月函称,现今北京一带也未见过。
- [10] 西京杂记卷四,艺文类聚卷八六引崔实正论,白孔六帖卷一○○引仲长统昌言(御览览九七一引略同)。
- [11] 参考东观汉记光武纪建武二十六年。按后汉书光武纪及南匈奴传未载南匈单于来朝一事,聚珍版东观记辑本以为“此文疑误”。其实南方草木状、艺文类聚卷八六引东观汉记也略记载,不过未明指年代,因此难断为误。
- [12] 西汉长安,东汉洛阳附近有上林等官苑,参考史记、汉书、三辅黄图、萧统文选班固两部赋和张衡两京赋等。至私苑亦多,如西京杂记卷三称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奇树异草,靡不具植”。王嘉拾遗记卷六,“汉兴至于哀平元成,尚以宫室,崇苑囿,而西京始有弘侈;东都继其繁奢,即违采椽不断之制,尤异灵沼遵俭之风。”是东汉栽培奇果异木的风气也盛。
- [13] 刘向列仙传称先秦时淮北有专种荔枝而食其葩的,是神话性质,不足为据。
- [14] 四部汇刊本萧统文选卷八司马相如上林赋作此。但是黄善夫本史记117司马相如上林赋有几个重要的字不同,如“离支”作“荔枝”,意义还相同。“荅(?)”则作“榙(?)”,意义不同,详后。
- [15] 史记裴驷集解引郭璞注,张揖注汉书,郡解释它是果名。许慎论文解学六篇上木部,“榙(?),木也。”又说:“榙(?),果,似李”。郭璞、张揖大概是从说文解字。程大昌雍録的解释却不同。又蔡襄批判上林赋中“答(?)离支”一语,所作解释似和大昌相同。这两种不同说法,是非待考。
- [16] 徐中舒“古代四川之文化”,史学集刊一卷一期,1940年三月史学集刊社出版。
- [17] 后汉书和帝纪元兴元年又雍録卷十引黄图的大意相类似,足见丛书集成本三辅黄图容有后人(?)增的地方,然所叙岭南贡荔枝一事并非虚语。
- [18] 西汉长安上林苑的沟渠陂池颇多,灌溉便利,史、汉、后书、三辅黄图及郦道元水经渭水注等书讲得颇详。作者存稿“长安河湖的变迁”曾详细考证。
- [20] 详谭其骧师(?)的东汉郡国图,1944年3月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史地教育研究室出版。
- [21] 文澜阁四库全书本
- [23] 参考盐铁论未通篇御史语,初学记卷二十引玉逸荔枝赋,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会稽先贤传。
- [24] 汉书地理志巴郡鱼复县本注,常琚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巴郡鱼复县均弥诽该县有桔官。
- [25] 汉志巴郡朐(月忍)县本注称有桔官,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九四川夔州府云阳县五溪镇引舆程 (读书杂志卷四)。
- [26] 初学记卷二○引杨孚异物志同,不过“秩二百石”作“秩三百石”有异。由于它与本文关系小,从略。
- [27] 李德裕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卷二○瑞桔赋序,“魏武植朱橘于铜雀,华实莫就”云云。就是指此。
- [28] 李昉太平广记卷二四五诙谐晏婴,御览卷九六六引晏子略同。南方草木状卷上草部耶悉茗引陸贾南越行纪,列子汤问篇亦略提到。
- [30] 文选卷四张衡南都赋,“穰橙、邓橘。”按穰、邓二县,当时属南阳郡,约在今河南邓县附近,正处南襄隘道的南部,为华北、(?)中间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特别是气候接近华中类型,因此具有成为柑桔经济栽培区的气候条件。
- [31] 巴郡位川西,进贡长安的柑桔,以取道汉中为较近;蜀郡位于川东,柑桔可能顺江而下,采取水运。
- [32] 根据上节所述可知汉代岭南进贡荔枝,极为生民之苦;进贡柑桔较荔枝为易貯运,但是在当时交通工具简陋情况下,仍然相当艰难。
- [33] 陈文训先生面告作者,这是他多年来在许多地区观察的结果。
- [34] 文焕然:“汉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的初步研究”1956年8月中国地理学会油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