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马来及班氏丝虫病区调查和我国两种丝虫病分布的研究

    <正> 绪言丝虫病对于人民的健康及劳动力影响极大。流行的广泛,不亚于疟疾。在党中央提出的全国农业发展綱要四十条里面,丝虫病列为危害我国广大人民健康重要疾病之一,并计划在在几年内消灭它。丝虫病患者据Stoll氏估计全球有一亿八千九百多万人,而以亚洲较多可能有一亿五千余万人。在我国亦不下数千万人,分布地区北自山东、南达海南岛,沿海及内地各省几乎无地不发现有丝虫病。我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在最短期间消灭此种对于人民健康及生产力危害重大的疾病。关于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流行学问题,我们于1953—1954年的工作结论中曾说明两种丝虫病有不

    1959年S1期 1-40+272-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3K]
    [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0 ]
  • 切头涡虫(Temnocephala semperi Weber,1889)在福建省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的研究

    唐仲璋;

    <正> 一、引言切头目(?)虫在1846年,在南美智利Santiago发现,当时誤认为环节动物中的水(?)类。MoquinTandon氏1846在其水(?)专刊中称其学名为Branchiobdella chilensis.(见Claudio Gay 1849的Zoologia Chilena v.3)。不久之后它的扁形动物的特点便被认识。Blanchard氏创立新属改称为Temnocephala chilensis,意为“智利切头虫”。此类小动物即引起蠕虫学者的注意。因其后端具有大吸盘,体表光滑与吸虫类相似,所以又为之另辟一切头網Temnocephaloidea,认为其分类位置系介于吸虫类和(?)虫类之间。为了要开发达一个在系统学上有特殊意义的问题,在

    1959年S1期 41-56+278-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130 ] |[阅读次数:0 ]
  • 瑞氏條虫Raillietina celebensis(Janicki,1902)Fuhrmann,(1920)人体感染及分类问题

    唐仲璋;林日铣;

    <正> 引言瑞氏絛虫(Raillietina)最早系Grenet氏1867年在非洲Mayotte(Comores岛)发现.患者为一个十八个月及另一个两岁小孩。得到的标本经Davaine氏研究,在1870年叙述,定名为Taenia Madagascariensis随后在马达加斯加西北岸的Nosse-Be小岛又发现一病例三岁女孩.1891年Chevreav在么里次亚岛(Maur(?)tius,在马达加斯加西岸)又找到四例,其中两人系五岁女孩。同年Leuckart氏报告Krabbe氏由暹罗曼谷得有标本,患者系住在船上的三岁孩子。该标本经Holzberg氏(1897)详细研究其生殖系统的构造。Daniels氏(1895)在南美洲几安那

    1959年S1期 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0 ] |[阅读次数:0 ]
  • 鹅矛形剑带條虫Drepanidotaenia lanceolata(Bloch,1782)的生活史研究

    林宇光;

    <正> 引言矛形剑带絛虫是膜殼科(Hymenolepididae)剑带属(Drepanidotaenia)的一种絛虫.它是家鹅絛虫病中最危险的一种。由于这种大型絛虫迅速的生长,可以引起宿主发生机械和毒素的严重病害。根据1953的报告,苏联境内的二星期至三个月的(?)鹅常常由于矛形剑带絛虫的寄生而引起大量的死亡。其发病症状首先是宿主肠道砠碍,粪便液状而有恶臭,病禽食欲消失,生长缓慢、消瘦。重感染的患禽发生肠套叠、扭转或破裂而死亡。尚有神经性症状时常臥地,引颈张嘴摇头,倒地时划动脚蹼,经2-3昼夜再次发作时便告死亡。一般病禽羽毛蓬乱,早晨能

    1959年S1期 6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21 ] |[阅读次数:0 ]
  • 福建棘口科吸虫(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Trematoda)的分类研究

    汪溥钦;

    <正> 一、引言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吸虫,根据苏联蠕虫学家斯克里亚平院士(Skrjabin,1956)编著动物和人体吸虫第十二卷所记载(?)共有40属328种。近年来又有许多新种,不断的发现,如在斯氏的八十寿晨纪念专辑中,就发现了四新种。由此可知这一科吸虫的种类数目是非常的多。我国学者对这一科吸虫的调查研究尚少,在各地区的种类与分布情况的叙述,只有零星的见諸文献:如陈心陶(1934)报告广东的狗,寄生有伊族棘口吸虫〔Euparyphium ilocanum(Garrison,1908)〕和抱(?)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E.)perfoliatus(von Ratz,1908)二种;

    1959年S1期 85-140+283-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9K]
    [下载次数:78 ] |[阅读次数:0 ]
  • 东亞尾胞吸虫(Halipegus)生活史研究及其种类問題

    唐崇惕;唐仲璋;

    1.1947年作者在福州金綫蛙(Rana nigromaculata)的口腔內发現有尾胞吸虫的寄生,这一种尾胞吸虫属(Halipegus)吸虫在前此国內尚无报告过。不久后在本地的平卷貝(Hipeutes cantori Benson)体內发現天然感染的尾胞吸虫的尾蚴。1956年夏天檢查本地的澤蛙(Rana limnocharis)在它的口腔舌下找到了本种吸虫,感染率10%,感染强度平均每只阳性蛙含有1—2只虫,最多达到6条虫。 2.在1936年8月至10月间作者将从澤蛙口腔舌下所檢得的尾胞吸虫在培养皿中产出的卵以及从虫体子宫末端解剖出来的成熟的卵,用作人工感染平卷貝(Hipeutes cantori)幼螺的試驗, 并詳細观察其各期的发育,确定本吸虫只有一代胞蚴和一代裂蚴。从感染的平卷貝体內排出的尾胞幼虫用来喂飼劍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21日后解剖劍水蚤,在它体腔內找到有成熟的后期尾蚴。 3.Halipegus属吸虫具有世界性的分布。关于东亚尾胞吸虫种类的问题尚未解决,山口左仲(Yamaguti,1936)认为日本的尾胞吸虫和H.occidualis Stafford有区别,系为一新种定名为日本尾胞吸虫(H.japonicus Yamaguti,1936)东亚尾胞吸虫和H.occidualis在成虫的形态构造上尤其是卵的大小上有些微差异。如H.occidualis卵的大小是0.050—0.001mm×0.021-0.026mm,卵絲长0.160—0.200mm;而日本尾胞吸虫的卵是0.045—0.048mm×0.016—0.018—mm.卵絲长0.3mm。福建标本的卵也比较小0.037—0.047mm×0.014—0.022mm,卵絲长0.136—0.22mm。因此如果单从成虫的形态构造以及卵的大小来鉴定福建标本无疑是属于日本尾胞吸虫。通过本项生活史研究看出福建标本的生活史中各期幼虫的形态构造和H.occidualis发育各期的形态构造极为相似。因此作者认为H.Japonicus Yamaguti,1936是H.occidualis的同物异名。

    1959年S1期 141-148+150-151+299-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19 ] |[阅读次数:0 ]
  • 彩鹬膜壳絛虫新种(Hymenolepis parafola sp.nov.)描述

    林宇光;

    <正> 彩鹬(Rostratula benphalensis benphalensis L.)的絛虫报告,最早是Meggitt氏(1933)在印度加尔各答(Calcutta)的彩鹬肠内叙述一新种,命名为Hymenolepis fola。以后Yamaguti氏(1940)于日本的同一宿主肠内亦获得同种的絛虫。此外,有关彩鹬的其他絛虫未见有报导。作者于1956年的10月与1957年的4月间,在福州曾前后解剖彩鹬6只,计检得絛虫标本38只。经10%福麻林固定与明矾洋红染色制片后,在其形态比较观察中发现其中有前人报告的膜设絛虫

    1959年S1期 153-159+302-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15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白蛉(Phlebotomus fukienensis sp.nov.)新种的描述

    唐仲璋;唐崇惕;

    <正> 一、引言自从白蛉传播黑热病和白蛉热被发现以后,这一类吸血昆虫的分类研便随之而发展起来,世界各地描述的种类达到三百多种。但在我国记载的种类还不多。据(?)氏1956年总结国内蛉种,至当时为止共有19种。1958年(?)氏在“新中国黑热病调查研究综述?中又提到至去年为止,国内除却文献中已报告的19种之外,已获得标本尚在定种中的尚有6种。总计国内已发现的白蛉当有25种。在我国境内,白蛉的分布已有13个省和海南岛专区,一般说来,北方的蛉种似比南方较多,但近年来一些从前没有报告过有白蛉的地区也有发现了。例如陈心陶、徐秉錕等氏(1955)发现广东

    1959年S1期 16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0 ]
  • 福州家鴨吸虫类的研究

    嚴如柳;

    <正> 一、引言畜牧业的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家鸭养殖是我国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十大养”运动当中的一种重要畜牧业。为了更好促进牲畜健康和加速成长,消除寄生虫病成为必要的措施,因此拟订这项研究。在福州家鸭体内经常发现许多寄生虫,遭受到一定的损失。我国虽然尚无精密的统计,但寄生虫的感染对一般有机体来说,会降低宿主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对(?)禽的正常发育有不良的影响,例如生长显著变慢,全身瘦弱,若寄生于生殖器官,则使其产卵力降

    1959年S1期 177-192+304-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下载次数:36 ] |[阅读次数:0 ]
  • 福建鵝鴨絛虫研究

    林宇光;

    <正> 一、引言家禽絛虫不但种类众多而且危害性亦大。仅以矛形剑带絛虫(Drepanidotaenia lanceolata)对于家鹅就能引起较高的死亡率。叶尔硕夫1956报导苏联有地方性的矛形剑带絛虫病。由于虫体生长迅速,引起宿主肠导堵塞,随后发生肠套叠,扭转或破裂而死亡,特别幼(?)死亡率甚高。我国有关家禽絛虫和絛虫病调查研究,尚无文献报告。这在我国家禽保健工作上是一憾事。作者自1957年春天起一直至现在都有收集福建各类动物絛虫标本,其中以鸟类絛虫居多,现仅以家养鹅鸭絛虫先

    1959年S1期 193-236+306-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下载次数:31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牛羊前后盤类吸虫[Paramphistomata (Szidat,1936):Trematoda]的分类研究

    汪溥钦;

    <正> 一、引言前后盘吸虫亚目〔Paramphistomata(Szidat,1936)Skrjabin et Schulz,1937〕的分类研究,始于1801年Rudolphi所建立的双口吸虫属(Ampkistoma)。历年来经过Diesing(1835),Creplin(1839),Poirier(1882),Leiper(1908),Travassos(1901)等学者先后不断的新种发现,和Fischoeder(1901),Stiles et Goldberger(1910),Meplestome(1923),Stunkard(1917),Fukui(1929),Travassos(1934),Southwell et Kirshner(1937),Nasmark(1937),Skrjabin et Schulz(1937)等分类研究,种类日益增多,分类系统日趋完善。根据苏联蠕虫学者斯克里亚平院士(Skrjabin,1949)编著动物和人体吸虫第三卷所记载,前后盘吸虫亚目共有10科

    1959年S1期 237-260+316-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32 ] |[阅读次数:0 ]
  • 兩种扁卷貝(Gyraulus convexiusculus Hutton,Hippeutis cantori Benson)的比較解剖

    汪溥钦;

    <正> 一、引言扁卷貝(Planorbes)隶于软体动物,肺螺目(Pulmonata),基眼亚目(Basommathphora),扁卷貝科(Planorbidae)。本科根据Baker(1945)(?)记載分为四亚科32属,经形态解剖的种类有81种,其中包括Planorbinae19种,Segmentininae 11种,Helisomatinae 41种,Planorbulinae 10种。这些貝类,形态构造特殊,同时兼具空气呼吸和水中呼吸的构造,我国学者对这一类的形态解剖研究尚属少见。其次,扁卷貝是寄生吸虫重要的中间宿主,如一种称为Hippeutiscantori的扁卷貝,就充作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宫川米次棘口吸虫(Echinostoma

    1959年S1期 261-271+32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