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哲;许志岩;
研究二氧化硅雅努斯纳米片(JNSs)对聚乳酸(PLA)/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共混物的界面增容作用.结果表明,JNSs对PLA/PPDO共混物具有明显的增容作用,当添加质量分数0.50%~1.00%(相对于PLA质量比)的JNSs增容效果较好.质量分数0.50%的JNSs使PLA/PPDO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增强,两相熔点差Δθ_m减小0.6℃,高剪切速率流体粘度稍微增加.PLA/PPDO/JNSs(90/10/0.50)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协同增加,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3.56 MPa和314%,与不添加JNSs相比,分别增加了26%和383%.
2022年02期 v.38;No.184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136 ] |[阅读次数:10 ] - 王宇;林霄;黄培颖;陈晓;陈日耀;刘键熙;
以硫脲(Thiourea)为功能单体制备了硫脲-壳聚糖选择性吸附膜(TU-CS膜).对其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溶胀度以及含水率等测试表征.对膜进行了一系列的吸附评价测试并将其用于实际含银废水中Ag~+的选择吸附.FT-IR的表征结果表明,TU-CS膜上成功引入了硫脲基团,通过SEM可以观察到膜的表面均匀平滑、结构致密,在浓度较高的酸性溶液中仍能保持较好的机械性能.在室温条件下,由于巯基与Ag~+的特异性作用,与电驱动力的作用下,该膜对Ag~+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去除率达到90%,且在实验进行的6 h后达到吸附平衡;但在相同条件下,该膜对Cu~(2+)、Cr~(3+)、Ni~(2+)的去除率均低于10%.当混合溶液中的Cu~(2+)、Cr~(3+)、Ni~(2+)的浓度为Ag~+浓度的100倍时,TU-CS膜对Ag~+的去除率可达60%.将该膜用于实际废水中Ag~+的吸附,当实际水体中Ag~+质量浓度为23 mg·L~(-1),TU-CS膜对其去除率为89%;而同时存在的Fe~(3+)、Cu~(2+)、Cr~(3+)、Ni~(2+)、Zn~(2+)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 259.8、227.5、204.3、201.0、167.3 mg·L~(-1),TU-CS膜对其去除率均未超过8%,表明TU-CS膜对实际含银废水中的Ag~+具有选择性强、去除率高等特点,也说明该膜在回收实际废水中的Ag~+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2年02期 v.38;No.184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244 ] |[阅读次数:13 ] - 邹嘉澍;许阳春;苏玉萍;Balaji PRASATH·BARATHAN;陈斌;苏金洙;
以福建平潭海域为研究对象,探究表观增氧量(AOI)与赤潮藻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利用AOI指标进行赤潮预警.建立AOI的赤潮预警模型,通过福建省海洋和渔业监测部门收集的2013-2019年平潭海域气象、水质和赤潮监测信息,利用水温、盐度、溶解氧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AOI与藻密度之间的拟合.结果显示,AOI与多种优势藻密度的拟合公式为ρ(AOI)=0.599 2 lgN-2.751 8(R~2=0.544 3),其中AOI与米氏凯伦藻密度的拟合公式为ρ(AOI)=0.791 1 lgN-3.685 6(R~2=0.802 6),通过2019年5月实际监测的数据进行验证,多种优势藻的AOI预测精度达到63%,米氏凯伦藻AOI的预测精度达到71%.研究表明,利用AOI对藻类赤潮进行预警和评价更快速、简便,可以进一步结合分析藻的群落结构和优势藻占比,预期可提高预警精度.
2022年02期 v.38;No.184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95 ] |[阅读次数:17 ] - 陈姣姣;林玲;郑金香;陈琳慧;耿宝荣;
采用静态换水法研究了两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和噻虫嗪)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es)蝌蚪的急性毒性,以及对蝌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和噻虫嗪对镇海林蛙蝌蚪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96 h-ρ_(LC50))分别为215.83、232.43 mg·L~(-1);二者的毒性皆为低毒级别.在啶虫脒和噻虫嗪作用下,镇海林蛙蝌蚪的SOD活性和T-AOC在短时间和低质量浓度下上升,随着农药质量浓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其活性受到抑制而逐渐下降.随农药质量浓度上升,MDA含量总体上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啶虫脒和噻虫嗪会改变镇海林蛙蝌蚪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造成一定的毒害作用.
2022年02期 v.38;No.184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98 ] |[阅读次数:16 ] - 张宇豪;陈杨菲;陈友铃;吴文珊;
榕树和榕小蜂的互惠共生关系在长期的适应性进化中形成.探明细叶榕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verticillata)在花序发育的不同时机进入花序内,是否对榕-蜂共生系统的繁殖效益产生影响.通过人工控制传粉榕小蜂进入花序时机,确定了细叶榕雌花期时长为7 d;从进蜂率、榕-蜂繁殖效率可以看出,雌花期中期为最佳进蜂时机.雌花期初期和末期进蜂,均导致进蜂率、造瘿数(主要是雌蜂数)、子代体长的极显著下降,性比极显著上升,而在雌花期末期进蜂的榕果的结实率(9.05%)较初期(22.02%)极显著下降.研究结果明确了细叶榕花序不同时机进蜂,结实率和造瘿率均表现为由低升高再逐渐降低的趋势.
2022年02期 v.38;No.184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75 ] |[阅读次数:16 ]